Gaming Solution / 電競部品
-
HyperX Cloud Fight S無線電競耳機 feat. HyperX ChargePlay Base Qi充電板套裝組合,入手體驗無線世界無限暢遊!
打Game的時候如果搭配一款電競耳機,無疑是可以讓玩家聽音辨位更加精準,要是還具備高感度麥克風的話,那隊友間的聯繫就更不會有聽沒有懂了(XD),不打Game單純聽音樂時也能夠極佳表現聲音特性更是再好不過,尤其是追劇看Youtube時,具備十足的沉浸感搭配使用就更完美了,只是這樣一款耳機可就要玩家仔細挑選了。 這次小編入手了一整套的無線耳機組,包括了HyperX Cloud Fight S無線電競耳機以及ChargePlay Base Qi無線充電板,這兩者搭在一起可以創造甚麼火花呢?來開箱試用就知道囉! 如果對HyperX的產品不陌生的話,可能會覺得「Cloud Fight」名稱很面熟?! 沒錯!除了新推出的Cloud Fight S之外,還有前代Cloud Fight與CloudX Fight(可對應XBox)這兩款,從下面的比較表可以看出基本差異,而這次入手的則是Cloud Fight S這一款,少了耳罩燈效、多了Qi無線充電與7.1環繞音效,細節上的小差異就透過開箱來仔細瞧瞧吧! 光從外觀上就可以看到彩盒設計仍舊維持HyperX的紅白搭配色調,而且彩盒上頭的特色標示已經把這款Cloud Fight S的特別之處都一併標上了,基本上整款產品的特點仍舊保有原本定位在電競級耳機的水準,反而更低調的取消了RGB燈效設計(只有麥克風有一圈LED),雖說是電競等級,但卻不外露的提供了玩家高階的優質音樂反饋(具備遊戲和語音效平衡功能);Qi無線充電以及這一版才有的7.1虛擬環繞音效算是主要特色,搭配上更新後的高感度麥克風(採用駐極體電容式元件、雙向指向性/降噪),確保遊戲中與隊友通話的聲音品質是相當清晰的,更有經過TeamSpeak與Discord認證,以及Sidetone麥克風側音監聽功能,連線通話更具自然性與舒適度。 Cloud Fight S同樣也採用了記憶泡棉+人造皮革的耳罩設計,配戴上仍舊顯得舒適度極佳,畢竟具備了長達30小時的續航力,舒適度的重要性不言可喻;頭帶位置也設計了舒適泡棉+人造皮的緩衝區塊,耳罩角度可達90度旋轉,方便玩家於不使用時掛於頸上不會卡卡的(可轉90度貼在左右肩上),左耳下方為功能按鍵區,包括啟動開關與7.1聲道切換、Micro USB充電插孔與麥克風模組插孔都在這一區,便於左手操作,右耳下方則是音量調整。 左耳外蓋上面則是獨特設計的自訂義按鈕,一共分為上下左右4個位置(預設:上「SideTone監聽」、下「麥克風靜音」、左右「Game Chat遊戲與語音平衡」),玩家可依需求或使用習慣自行定義這4個按鈕的多媒體功能,包括像是播放/暫停、下一首/上一首、靜音、調高/降低麥克風音量…等等,可以在HyperX專屬的NGENUITY軟體中調整設定。下面就先來看看Cloud Fight S的開箱部分吧! 前面小編有提到,這次入手的是一整組的無線產品,除了剛剛開箱的Cloud Fight S無線電競耳機之外,另一款搭配的則是ChargePlay Base無線充電板,其實這款充電板早在去年底就已經露臉,只不過當時國內尚未正式開賣,這次一併開箱看個究竟囉! 彩盒外觀仍舊是保有HyperX的紅白配色調性,打開後可以看到說明書以及充電板本體(尺寸大小215.04mm x 90.91mm x 17.36mm),另外就是AC充電器與Type-C連接線;產品的特色包括了:採用Qi認證的無線充電協定、可同時快充2台裝置、具備LED充電狀態指示燈等,而快充輸出最高合計15W,快充板的重量也僅135g,相當輕巧。 除了兩端可以同時快充2台裝置之外,由於採用的是Qi規範,所以只要是符合Qi協定的無線充電產品基本上都可以放在上面使用,包括了常見的手機、滑鼠以及耳機等等,中間的LED指示燈(紅色)會在充電時恆亮,若上方放置的裝置充電已完成則會熄滅,方便玩家一眼辨識是否為充電狀態,若是搭配Cloud Fight S無線電競耳機的話,另一端可以提供做為手機充電或是同樣HyperX滑鼠充電,等於隨時讓無線裝備保持在滿電狀態。 HyperX在電競產品的觸角上可以說越來越廣,除了記憶體、SSD之外,周邊產品也是陸續有在更新,鍵盤、滑鼠的部分應該大家也都相當熟悉(站上也介紹過許多款),這次的耳機+充電板倒是又開創了玩家新視野,如果是HyperX信仰粉,又可以增加收藏品了。 先來試試Cloud Fight S這款無線電競耳機,實際入手的感覺第一眼是覺得低調,有別於一般常見的亮面設計改採平光霧面的黑色系風格,也不易沾染指紋,雖定位在電競耳機、但去掉了原本的RGB燈效(連側邊的Logo都不再發光),將重心移回耳機的聲音本質上面,並加入了無線充電與7.1聲道環繞音效功能,這一點小編是頗讚賞的;如果去稍微比較一下與前代Cloud Fight的規格,會發現在頻率響應的部分新版S為10-22KHz、聲壓級99.5dBSPL/mW at 1kHz、失真率<1%都比前代更低,麥克風也提升到雙向、降噪、感度更佳,另外,LED也僅在麥克風位置有一環顯示。 續航力同樣維持在30小時,不過少了RGB發光的額外耗電(笑),應該可以更加提升實際使用時間吧!這裡小編要特別強調的是,這款版本並沒有3.5mm插孔,所以只能夠無線連線,所以要記得經常充電啊,這時候拿來搭配的ChargePlay Base充電板就很合適了,只要玩家不使用的時候就把耳機往充電板上一放就行了,也免去還要插上Micro USB連線充電的麻煩。 實際體驗的部分倒是頗令小編滿意,配戴的舒適感極佳,戴上一整天也不太會有壓迫感,頭帶與耳罩皆採記憶泡棉+人造皮設計的舒適度OK,耳罩的包覆性不錯,左耳的4顆多媒體按鈕可以依需求做設定,不過小編大都讓音樂循序播放的情況下,反而是左耳下方的7.1聲道小按紐比較常用到,會切換來聆聽看看差異性,特別是在看演唱會的影片上,開啟7.1聲道環繞功能提升了臨場感受的強烈度(有明顯差異),這模式大推。另外,打Game時候的確啟動7.1聲道功能也有助於聽音辨位,吃雞打掛殺敵人、很需要! 除了左耳的功能鍵外,音量調整設計在右耳下方,採無段滾輪的模式,方便玩家音量微調;還有一項要特別提的是,擔心無線耳機的連線狀況與連線距離的話,這款版本小編在使用上也是滿意的,一旦連接後,無線的連線狀態算是相當穩定,打Game模式下無掉線情況、聽音樂跟追劇模式也同樣不會有延遲問題,超過預設時間不使用時,只要重新按下左耳下方的啟動開關(綠燈亮),就會快速的重新連線,等於也預設耗電的節約情況(自動進入省電模式),至於使用距離官方是標示20公尺,實際測試下,基本上小編在80坪的辦公室內走來走去一樣是連線OK,等於就算在家裡使用,也可以戴著耳機播著音樂,隨時客廳、臥室、書房與電腦桌前任意遊走都能盡情享受不受限。 耳機的90度轉折設計也是方便使用的一點,由於可90度平轉,所以掛在頸上的時候也不會卡卡的,轉一下就可以貼在胸前鎖骨位置,想使用時就可以一轉再拿起來戴上,適合移動狀態(符合人體工學!)。需要充電時,直接放在桌上的ChargePlay Base充電板上即可,由於可以支援2台無線充電,小編的Samsung S20就順便地佔了一邊,另一邊就是Cloud Fight S的專屬位置了。(附帶一提,充電板總合計可提供15W快充,單邊充電為10W) 雖然官方是說可以有30小時的續航力,其實搭配上充電板之後,大概就是無限續航力了,小編基本上不使用時都是放在充電板上,所以永遠都是飽滿電力,整體一套的搭配,放在桌前也是美麗的風景呢! 想要自行定義左耳的多媒體功能按紐,那就得下載專屬的「HyperX NGENUITY」軟體了,基本上可以直接在Microsoft Store上取得(首次使用也會跳出安裝下載詢問),安裝後就可以看到NGENUITY介面,從設定可以選擇呈現的語言為繁體中文,也可以設定Gamelink自動連動遊戲;軟體介面提供的功能也很簡單可以看到與自行設定,Audio選單可以設定「音量」、「麥克風」以及「SideTone監聽功能」,也可以啟動/關閉「7.1聲道環繞音效」,「Game-Chat遊戲與語音平衡」調整也在這個選單中。 至於另一個選單「按鈕」則是針對左耳的4個多媒體功能鍵自定義,不想要原本預設的:上「SideTone監聽」、下「麥克風靜音」、左右「Game Chat遊戲與語音平衡」,也可以自行變更成常用的其他功能,像是音量調整或是播放/暫停與上一首/下一首等等,選擇性很多,玩家可以自行一一做查看之後在確定要選哪4個。 總和前面的硬體設計功能的提供,也算是一款軟硬兼具的產品了(這邊就沒有RGB的調色選單囉!哈 這裡也順道提供一下這兩款產品的官方介紹影片,Cloud Fight S無線電競耳機與ChargePlay Base Qi無線充電板,提供給玩家一個美好的無線世界!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pRUr0A5aOc ▲CloudX Flight S – 無線電競耳機,適用於 PC 和 PS4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6&v=9Sko5uv-LTk&feature=emb_logo ▲Qi 無線充電板 – HyperX ChargePlay Base 廠商名稱:HyperX 廠商電話:0800-666-200 廠商網址: ------------------------------------------------------------- 【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正式開創!】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絕妙搭配:Razer專業辦公耳麥
身為周邊與系統大廠之一,雷蛇在防疫期間,推出一系列居家工作所需的相關產品。 對於在家辦公的族群了來說,購買入耳式耳機的理由除了是希望在工作時能少點噪音,多點音樂之外;勢必也會希望能夠在面對客戶的電話、處理遠端會議、報告等內容時可以更加從容,不用一直拿著手機到手痠,或是對著麥克風大吼到燒聲,因此能夠兼具音質與麥克風收音的耳機在便利度上勢必會有更高的優勢。 電競大廠Razer推出的Ifrit便是一款能夠在居家辦公發會很高機動性的耳機,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在於它的USB音訊強化器。在音樂饗宴上,玩家將它與電腦連接之後,它能夠大幅提升音樂的音質和耳機的推力,以原廠的耳機為例,小編只需將音量開到6/100,就已經有足夠宏亮和清晰的聲音表現。 在接上強化器後,音質在低、中、高音的表現都相當平衡,沒有許多電競耳機低音過強造成聲音混濁,或是為了遊戲表現讓整個聲音乾澀單薄的情況,當然平時使用不接強化器一樣也是可以的,即使少了強化器其推力和解析力依然具一定水準,所以即使單純接在其他行動裝置上聆聽也是OK的。 而在對於辦公的便利性上,Ifrit本身具備了一個獨立可調式的電容麥克風,配上耳機本身的掛架設計,讓玩家在家不管是要開會還是開直播,想要坐著講、躺著講,都可以以最舒適自然的姿勢獲得最佳的收音,不需要像一般的入耳式耳機為了確保收音必須要一手扶著麥克風。 為了避免玩家在會議結束後,麥克風依然處在收音狀態從而引發不必要的悲劇,玩家將耳機接到USB強化器之後,耳機會以非常顯眼的紅/綠LED指示燈告知玩家目前麥克風是否處在收音狀態,還可以透過上頭的控制器快速地進行收音切換和耳機撥放音量調整,大大減少意外的發生。 除此之外,USB強化器本身具備了兩個3.5mm音訊孔,玩家可以用它來連接第二副耳機,如果家中有小孩也在居家學習,或是平時就有額外準備補充教材要在電腦前聆聽,透過連接兩副耳機,便能與小孩一同上課,掌握小孩的學習狀況,實現親子共學。 Razer推出的Ifrit以居家辦公角度來說,這一款入耳式耳麥,主要是提供給有音訊會議需求、但又不習慣耳罩式耳機所帶來的悶熱厚重感、輕巧/體積小讓畫面看起來更專業,並且在功能面上有著相當高的涵蓋能力,在滿足音樂與會議之外,還具備了一定的擴充性,從而實現滿足多人共享的需求,多元特性的特性,相當適合即使在家也得家庭、工作兩頭燒的上班族群。 廠商名稱:Razer • 產品名稱:IFRIT+USB AUDIO Enhancer • 官網:https://www2.razer.com/tw-zh/gaming-broadcaster/razer-ifrit • 賣場:https://www.momoshop.com.tw/goods/GoodsDetail.jsp?i_code=7141036 • 市售價:3,790 • 代理商 :精技電腦
-
6K機上盒也「電競」? TEC PlayMaster 6K安卓STB提供6K播放體驗
4K吵很久了,相信最近不少玩家們在添購娛樂用電視、顯示器時,開始會考慮入手4K等級的產品。然而今年CES開始,各家電視紛紛推出8K等級的電視產品之際,在電腦螢幕方面,仍停留在以4K為主,當然有些專業螢幕/電視開始紛紛推出5K (5120x2880),甚至有些廠商還推出6K (6144x3160)等級的顯示器也紛紛出爐!以用來搭配專業工作站使用。 不過以娛樂應用來說,只要接機上盒(STB, Set-top Box),就可以當成智慧電視使用。只是當今主流STB還是以4K HDR為主,為讓大於4K解析度的顯示器也能發揮其功能,市面上已經有許多能支援到6K解析度的Android機上盒,不過這次有廠商將該Android機上盒加入RGB燈效元素!讓整體看起來非常吸睛! 由日商TEC公司推出的,主要訴求就是主打6K輸出的安卓機上盒!外盒採用四方體設計,下方有弧度,在四邊則有當今電競周邊常見的元素,也就是RGB燈效。產品高度為2.7cm、四邊皆是12.9cm,重量為184g,放在客廳中也非常小巧。 採用Android 9.0 Pie作業系統,內建All Winner H6四核心處理器,搭配Mali-T720MP2繪圖晶片,內建4GB DDR3記憶體,以及32GB儲存空間。在擴充性方面,提供SD卡插槽(支援到32GB)、USB 2.0 x1、USB 3.0 x1、HDMI 2.0埠、Giga-LAN埠、AV輸出埠、數位音效輸出埠等等。因此可以連接記憶體、隨身碟、可攜式硬碟來擴充各種影音來源,並將音效訊號透過不同的連接埠輸出。 由於該機上盒內建HDMI 2.0埠,可輸出可輸出6K 30Hz或4K 60Hz HDR格式,不過由於隨附的是HDMI 1.4規格的線,必須另購入HDMI 2.0的線,並搭配支援HDMI 2.0的電視,才能發揮出6K 30Hz與4K 60Hz HDR的輸出實力! 目前這款6K安卓電視盒,有在日本,約16,280日圓,相當於新台幣4,500元上下。 當然這種機型的6K安卓機上盒,也有,而且售價更便宜,相當於新台幣1千多就有。因此只能說,當今安卓機上盒為了提升賣點,不僅從功能面、規格面下手,亦從外觀,以及時尚造型來著手,如今更加入電競元素的RGB燈效,可說是為了搶佔客廳市場而無所不用其極! 看來在防疫期間,若玩家們對4K解析度嗤之以鼻,只會往更高的5K、6K等級顯示器來做選購的話,那麼若要看線上串流影片的話,也許這些具備6K HDR輸出能力的Android機上盒,也是必帶的3C產品喔!
-
有錢到底應該怎麼花?ROG Swift PG65UQ電競螢幕實測開箱,既是頂級電視又是電競螢幕好厲害!
假設您是一位預算超級多的土豪級玩家,注重的可不是單純的遊戲主機而已,而是一整個的房間的整體享受,因此比起小小的螢幕,更需要在房間裡放下一台超大螢幕或是電視,而且是動輒十多萬那種的上等貨。在過去,要選更大尺寸似乎只有電視可以滿足,不過現在也有動輒60多吋的電競螢幕可以選擇了,此時應該選哪個呢?電視和電競螢幕之間的又有什麼差別呢? 不論是電視還是電腦螢幕,理論上只要線接上去,就能顯示內容,對於許多玩家來說,這之間的差別好像就只是尺寸大小。隨著這幾年4K市場的日趨成熟,不少電腦螢幕的尺寸變得越來越大,大螢幕的定義也從27吋變成了32吋、43吋,甚至連65吋的超巨型尺寸都出現了,連帶的價格也跟著水漲船高。 即便顯示器的尺寸越來越大,電競螢幕與高檔電視之間其實還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的,這陣子小編剛好有機會體驗到華碩推出的65吋電競螢幕ROG Swift PG65UQ,也利用這個機會和大家分享電視與螢幕之間的一些細節差異吧! 首先要瞭解的是,雖然同樣都是顯示裝置,但並不是所有的電視都能正常顯示出電腦上的內容,部分電視機種可能在顯示電腦輸出的畫面時,會出現畫面比例異常的情況。 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之一在於,電視和電腦螢幕對於「像素」的計算單位是不同的,由於電視在定位上是針對影視產品,所以其對應的畫面標準,不少會是以NTSC、DCI這一類針對電視和電影所設計的標準為主,而電腦則普遍使用VESA的定義標準,不同的標準之間對於「像素」的計算方式其實是有差別的。 如果玩家的電腦中有Adobe Premiere Pro系列軟體的話,不妨可以試著建立一個新的序列,並在「設置」中,將編輯模式改成「自定義」,此時玩家就可以在「圖元長寬比」的選項中發現原來「像素」其實是有很多單位比例可以選擇的。 也因為有各式各樣的畫面標準,如果電視無法辨識電腦所輸出的畫面標準做出調整,就很容易發生畫面變形的問題。因此,為了避免或是減少這個問題,許多電視品牌會在影像模式中加入「電腦模式」,讓畫面可以配合電腦輸出的影像標準,以減少畫面出現比例異常的困擾。 然而,有一些電視品牌的「電腦模式」在設計上並不是做得非常理想,造成開啟電腦模式時,會出現畫面裁切的情況,此時玩家可能就會需要另外再進到顯示卡設定,或是電視影像設定裡面,去進行畫面微調。甚是麻煩! 至於電腦螢幕在這部分的麻煩,相對來說就會比較少一點,畢竟在設計上的主要連接對象,就是與電腦主機做連接,所以在規格上會偏向針對電腦顯示的主流的規格來進行打造。至於電腦螢幕一般比較常見的問題,就是有時候不會自動偵測訊號來源,必須要透過使用者來手動切換才行。 電視和電腦螢幕其實都有內建顯示晶片,不過玩家其實不難發現電腦螢幕其實很少在強調螢幕內部的晶片功能,反而是電視,特別是越高級的電視,就越喜歡強調內部的顯示晶片的功能,諸如:色彩增強、對比增強、解析度補償等。 造成這樣的原因並不是因為電腦螢幕比較賤價,而是電視的主要功用是以「娛樂」為出發點,也就是玩家購買電視的原因,就是為了享受視覺的感官刺激,因此電視會傾向讓畫面更加的討好眼球。不過討好眼球的相對代價就是畫面和色彩的表現失真,因此如果要用來從事一些對色彩準確度有精確要求的工作時,就很可能會被晶片的強化功能給陷害到。 而電腦螢幕在畫面的詮釋上則傾向「還原」,對於電腦螢幕來說,玩家購買的理由可能不單單是為了打Game、看片,可能還會有專業工作需求,如繪圖、影片剪輯的等等,相較於電視就是買來看個爽,電腦螢幕所要面對的情景差異就顯得比較多元,比起顧此失彼,不如一切遵照市面上的主流的標準,不討好任何一方。 這也就是為何比起強調影像增強能力,電腦螢幕會更加強調自家的色域和色彩準確度,像是可以涵蓋多少的sRGB、Adobe RGB、DCI-P3等,更講究的甚至還會標榜螢幕在出廠之前就經過獨立校色,並在盒中附上一張校色報告書。以華碩的ROG Swift PG65UQ就特別註明螢幕的色彩涵蓋範圍可以達到95%的DCI-P3,並且經過獨立校色讓Delta值小於2。(Delta值用來判斷色彩偏差程度,小於3代表連專業人士都無法分辨,。) 電視的主力就是做為娛樂用的終端產品,在功能上主要就是負責提供相關的內容與服務,因此可以發現電視通常會內建數位電視(DTV)選台功能,讓用戶可以直接觀看數位電視節目。不過由於當今真的想看電視的人,通常會去申裝有線電視(Cable TV)服務,而這些業者都會附機上盒,可用來與電視連接,當然也可與電腦螢幕連接。使得當今內建DTV天線與接收功能的電視,優勢就不再那麼明顯了。不過,近年來隨著網路串流視訊的崛起,不少高階的電視都會內建智慧功能,讓電視具備些許智慧型手機的使用情境。這些智慧電視會內建各式作業系統(如webOS、Android TV等等),並提供應用程式商店供玩家下載與娛樂相關的App,如此玩家可以連接家中Wi-Fi或有線網路,以便直接觀看YouTube、Netfilx影片等內容,不需要額外連接其他3C裝置,讓電視也能擁有簡易電腦的隨選視訊功能。 至於電腦螢幕在定位上除了一般辦公或文書使用之外,也是生產力工具,也讓電腦螢幕與主機之間有依存關係,使得在附加功能的設計上更偏向輔助生產力與便利度,例如不少螢幕都會提供USB Hub的功能,方便玩家擴充身邊的裝置。又或是內建了圖片比例尺、子母畫面等功能,協助玩家在進行設計類或多視窗工作的用途時,能夠擁有更佳的便利性和使用上的彈性。當然有些電腦螢幕具備娛樂功能,有內建喇叭,讓用戶可以直接看影片、玩休閒類遊戲,更可拿來看電視。只要連接有線電視機上盒,或是坊間智慧電視機上盒(如Android電視機上盒、小米盒子、Apple TV等等)就搞定了,就算您不想花錢看電視、只想純粹看那DTV所提供免費22個頻道的話,其實也只要加裝個千來塊的DTV機上盒即可,因此這樣看來,電腦螢幕幾乎可以滿足各種需求,似乎買電視的誘因就小很多了。 此外,隨著電競世代的崛起,為了配合電競選手和各種類型的電玩需求,電競級的電腦螢幕紛紛興起,從最早的加快螢幕反應速度,減少畫面模糊,到現今各式各樣的超高更新率與顯示卡輸出同步(Free Sync、G-Sync)等,讓玩家可以把握微秒級的畫面瞬間變動,以取得致勝先機,同時享受更加流暢和穩定的畫面呈現。由於電視大多數的場合並不會與電腦連接,因此這一類的特化功能,也就僅有電競級的電腦螢幕才會提供了。 前面提了不少電視和螢幕之間細部的差異,但目前主流的電競螢幕還是集中在27~32吋左右,對於想要打造電競房間的玩家來說,這樣的尺寸遠遠不夠,少說也至少得要來到55吋以上才能滿足。而面對這樣超大尺寸的需求,在市場上就幾乎都是電視的天下了。 但就如前面提到的,即便是高階電視,也多只針對影視內容做出調整,對於遊戲娛樂上的特化依然相當缺乏,即使顏色表現再討喜,玩起來的感覺還是缺少了點什麼。因此為了滿足高階電競市場的需求,NVIDIA早在2018年的CES展上就發表了BFGD(Big Format Gaming Displays)的解決方案,就是針對超大尺寸螢幕而來,其主要訴求,就是針對當今大螢幕電視所缺乏的部份補強,包括像是高更新率、高反應速度,甚至是G-Sync等功能,通通帶到大螢幕上來,就是要讓財力雄厚的電競迷,能夠真正的一飽眼福。 華碩做為電競市場的龍頭品牌之一,對於NVIDIA推出的BFGD方案,自然是義不容辭的響應(),集結著過去電競產品與螢幕製造的經驗,推出了要價近15萬元的超大頂級電競螢幕:ROG Swift PG65UQ。 華碩的外觀設計絕對不輸給一般家電廠商,PG65UQ的正面外觀在低調中帶著霸氣,65吋的螢幕採用全平面的窄邊框設計,非常符合高級顯示器在邊框上的要求,而金屬材質的腳架讓螢幕呈現一種懸浮感,等邊三角形的設計,配上中間ROG的LOGO,給人一種猶如科幻電影般的高科技質感。 至於背面的設計也相當的有料,華碩將所有的I/O都集中在右側,提供了4組HDMI、1組DisplayPort、1組「Mini USB」、2組USB Type A擴充Hub,和1組USB Type B數據連接孔。 因為將所有的I/O都集中的關係,螢幕背面呈現了幾乎無開孔的美背,並在上頭以招牌的瑪雅圖騰紋路裝飾大大的ROG商標。想當然的,ROG不可缺少的RGB元素也沒有缺席,而且實現的方式相當特別,是在配件盒中直接給予一個支援AURA Sync的RGB投影燈,玩家將它鎖在機身背後之後,與側邊的Mini USB孔連接,就可以在螢幕的正下方顯示出七彩的「敗家之眼」(誤XD),終極的信仰瞬間霸氣顯露! 做為一款要價近15萬元的螢幕,除了尺寸大之外,規格也一定要給它頂到天,才配得上這個價格啊!在螢幕材質的選擇上,PG65UQ使用的是4K 「量子點」VA面板,不要因為不是IPS就覺得「母湯」(不行),事實上在超大尺寸的高檔電視級面板中,VA因為有著更好的對比能力而雄霸一方呢! 只是高階LCD電視不少都是使用VA面板,只是電視界一個奇怪特色就是普遍不愛明講自家使用的LCD面板種類,但神通廣大的網友還是有辦法給你找出來。 得益於量子點技術和VA面板的特性,螢幕的亮度可以來到1000nits,原生的對比度更是來到4000:1,並且設計了384區LED背光陣列,讓亮度控制方面可以更加的精細,明暗對比更加出色。 如此強大的亮度控制能力,在HDR方面必定有著不俗的畫面,PG65UQ不僅通過了VESA DisplayHDR 1000認證,還是電腦螢幕界唯一通過UHD Premium認證的螢幕,這項認證標準可是相當的嚴苛:螢幕色彩深度必須達到10 Bit、顏色的色彩空間需要至少涵蓋90%的DCI-P3、HDR的最高亮度須達1000nits以上,最低則需低於0.05nits。唯有全部滿足才能通過認證,在在都證明了PG65UQ卓越的面板素質。 PG65UQ除了在HDR的影視顯示能力上獲得了保證之外,在專業用途的功能上,華碩對此部分的調校也沒有放過。在色域的涵蓋範圍上,PG65UQ能夠涵蓋95% DCI-P3,並提供了Gamma 1.8/2.0/2.2/2.4/2.6的完整選項,用以滿足各種條件的創作標準。 另外,每一款螢幕在出廠之前都經過專業的顏色校準,嚴謹的要求每一台的色準都要低於Delta 2。以一台專業螢幕來說,Delta值越小,就代表的色彩偏離程度越低,小於3代表即使是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士也無法區分其差別。換言之,PG65UQ不僅有著專業顯示的表象,而且還有原廠親自監督調校,以達到「開箱即用」(out-of-the-box)的目標,無須自行另外調整 (因為65吋的螢幕光安裝就夠累了,若還要再調整,那就…)。 即便上述規格給得再充足,PG65UQ定位上依舊是一款「電競螢幕」,因此在遊戲上畫面呈現上才是一切的重點,華碩想要撈過界,自然也深知這一點。在最基礎的反應速率上,華碩成功將這塊65吋螢幕的灰階反應速率壓制在4ms,還配上了144Hz的螢幕更新率,讓螢幕不僅塊頭大,還極為靈巧。 不過小編在這邊提醒一下,由於HDMI的頻寬不足以支援4K 144Hz,所以一定得使用DisplayPort才能享受絲滑的高更新率體驗(當然還需要有效能足夠強大的顯示卡XD)。 值得一提的是,螢幕的設定中除了有提供HDR/SDR顏色呈現的切換選項之外,還有提供數種省電模式,並且預設是開啟的,但是小編發現還是得將DisplayPort或是HDMI的「深度休眠」選項關掉比較好,因為這項功能開啟後,就很容易出現螢幕無法正常被喚醒和偵測到訊號輸入,進而造成電腦都進入遊戲了,螢幕還沒畫面出來的狀況。 除了速度之外,PG65UQ作為NVIDIA BFGD的一員,與顯示卡之間密切配合自然也是基本配備之一,此款螢幕在G-Sync顯示卡同步功能上直接達到了「G-Sync Ultimate」的最高標準,代表螢幕在遊戲中能夠表現出優異的HDR性能、超低的延遲、高更新率絲滑畫面,更能夠保證遊戲畫面能夠穩定不撕裂,確保每一格畫面都能即時送到玩家的眼前。 不過在遊戲中,HDR的效果有的時候會因為遊戲的優化或當下的光影效果而有差別,以《毀滅戰士:永恆》為例,小編在遊戲中的地獄場景開啟HDR後,效果差異真的超級明顯,但是在毀滅堡壘中,就很難感受到差異。 當然身為一個超狂的遊戲迷,除了高檔的PC主機之外,PS4、Xbox One等家機也是必敗品,畢竟不是所有的遊戲PC上都有嘛!PG65UQ在針對家機上也有提供畫面上的優化支援,特別是Xbox One系列主機,玩家可以透過HDMI連接讓螢幕支援可變更新率(VRR)功能,可針對畫面場景的複雜程度來自動調整畫面的更新度,以確保玩家在遊玩的過程能夠獲得全程順暢的遊玩體驗。 不論是遊戲還是看影片,玩家要求的除了震撼的視覺效果外,聲音效果也絕對是必不可少的,畢竟不管是在挑戰史詩級的魔王、組隊與網友們彼此廝殺,還是單純的想要什麼事也不做的觀看電影,即便畫面即使再優秀,少了聲音表現也是索然無味。 在音效技術上,華碩可是有在長期鑽研的,為此還特組織了Sonic Master音效團隊,為自家的各項產品打造絕佳音質,在PG65UQ上當然也絕對不會是例外。PG65UQ裝備了兩顆經過Sonic Master技術調校的15瓦喇叭,並提供了電影和遊戲場景的音效精靈功能,讓玩家不論是在打遊戲還是看電影,都有親臨現場般的音效震撼(然後小編就被其他編輯逼著把聲音關掉了…)。 透過PG65UQ的開箱和介紹,除了一款高階面板該有的強大顯示能力,相信玩家應該可以看出有許多功能都是特別針對「螢幕」為出發點所設計的:不同於電視強調將普通畫質的影像進一步強化,PG65UQ還針對專業創作者進行出廠時的精準校色,讓購買的用戶可以直接開箱即用,不必費力的對這龐然大物「上下其手」來東調整西調校的。 此外,為響應顯示卡大廠NVIDIA的BFGD大螢幕電競體驗的計畫,在遊戲娛樂方面更是面面俱到的照顧到:144Hz更新率的流暢體驗、G-Sync Ultimate對於遊戲畫面的穩定和遊戲中HDR效果的優化,都是一般電視鮮少注重和支援的部分。正因為如此,已有一些電視廠商也嗅到龐大的家機與PC電競市場,紛紛推出適合遊戲玩家們的大螢幕產品,同樣提供上述的高更新率、G-Sync,甚至VRR等特色,以搶食大尺寸電競電視的市場。 您是口袋夠深不見底,又剛好遊戲的需求遠大於影視的玩家嗎?還在納悶該買哪台大尺寸電視來布置遊戲房嗎?看完了本篇的介紹後,相信會讓您有所改觀,或許您不妨可把超大電競螢幕納入自己選項清單內,畢竟這兩者在體驗上其實有著巨大的差別呢!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www.asus.com 建議售價:$149,000元 →更多的【PCDIY! Monitor/顯示器/電競螢幕/投影機/電視機/螢幕架】: →更多的【PCDIY! VGA/顯示卡/電競顯示卡】: →更多的【PCDIY! 八卦情報】: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賣場情報】:
-
ARGB和諧燈效、龍魂信仰Ready!微星MSI Rainbow Fan Pack ARGB風扇組入手玩
近年來RGB燈效走向極致化,越來越多的電腦周邊具備RGB燈效,而RGB燈條本身也逐步轉變成ARGB可編程形式,除了在燈效的轉換上更柔和自然以外,也增加了可自定義編程的功能,功能更多樣些。不過畢竟燈效的建構還是為了視覺享受,微星MSI近期推出Rainbow Fan Pack ARGB風扇組,內部提供三組120mm風扇,預先都裝有ARGB燈條,玩家可以輕鬆更換自家系統的風扇,或是額外安裝在機殼上,讓整台電腦系統在外觀上增添些龍魂信仰。 小編入手的版本基本上算是Pack包裝的三風扇版,所以光是外觀上的牛皮紙盒就顯然不是單顆的尺寸囉!這款MSI Rainbow Fan Pack ARGB風扇組內部除了提供三組120mm風扇以外,也額外提供一組1對8的ARGB Hub,玩家可以將每顆風扇本身具備的3pin ARGB針腳(公)插入,再藉由Hub的SATA連接埠和ARGB針腳(母)和主機板相連,由此便可省去部分主機板ARGB 3pin針腳可能不足的問題。 安裝上面就不多做解釋了,將三組風扇的電源孔以及ARGB的Pin腳接上以後就可直接使用。(重點是透過Hub以及可使用遙控器操作燈效) 微星除了本身擁有各種零組件的產品選擇以外,現在在電腦RGB選項中也有微Rainbow Fan Pack ARGB風扇組可以供玩家完成信仰的最後一哩路,ARGB柔和的燈效在轉動過程中真的順眼很多,尤其又能夠直接用遙控器切換燈效或是和主機板同步的功能也很貼心,這點在個人LAN Party或是想要把主機帶出場時,就能很迅速的「炫」出自我,想要完成微星龍信仰的玩家可以考慮考慮。 廠商名稱:MSI - 微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3234-5599 廠商網址:www.msi.com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電競打怪聽音辨位、影音追劇沉浸感十足,Logitech G933S無線7.1聲道環繞音效遊戲耳機入手體驗
疫情升溫,不管宅在家打Game、追劇甚至聽音樂,或是繼續努力上班拚事業,用電腦、玩手機,搭配上一組合適又好用的耳機肯定是玩家少不了的需求;原本打算隨著開春的TGS大展一同登場的Logitech G933S雖然因疫情問題有所延宕露面,但好東西可不會就此閉門不出,3月初也正式登場開賣了,小編在入手了一小段時間之後,也來跟大家分享一下這款改版後的G933S有何特別之處! 開箱之前先來看一下,既然命名為G933S,比前版G933多了「S」,那兩者有何差異?比較一下跟原本的G933外觀,大體上的外型是差不多的,不過雙耳外蓋的設計上有些許差異,新版的G933S顯得質感除了電競風之外,又多加了些細膩的時尚品味,耳罩與頭帶也從原本的運動網格變成了更舒適的優質人造皮革設計,至於規格面上,單體增大為50mm、DTS環繞音效也進化到2.0、麥克風尺寸也提升至6mm。 接著開箱看看G933S的本體吧!慣用的外盒設計風格,內附的組件除了G933S本體之外,還提供了充電用的Micro USB連接線以及3.5mm音源線各一,先欣賞一下本體的外觀囉~ 由於是改版於原先的G933,所以大體上的造型尺寸框架跟G933差不多,高x寬x深的尺寸為188x195x87mm、重量379g,小地方的設計做了些更動,像是頂上的Logitech Logo「G」字,左右耳的外蓋造型也做了新版,耳罩跟頭帶的材質也改成了人造皮,包覆性更佳,轉軸位置還特別有標上G933S字樣等等。 G933S的功能鍵大體都維持在左耳後方,包括電源開關、G3、G2、G1以及靜音與音量旋鈕(分別設定為等化器/環繞音效/循環切換,也可透過G Hub自定義功能),左右耳透過磁吸蓋也分別配置了USB接收器以及鋰電池收納,玩家可以透過USB接收器達到無線環境的使用;底下也標配了3.5mm音源線插孔以及USB充電孔,規格是Micro USB介面,基本上充飽一次可具備約12小時的續航力(不啟動燈光),對於需要一整天使用的玩家來說,應該也是很夠用的。(畢竟不是24小時持續使用咩) 除了左耳後方的功能鍵設置,左耳前方側邊則是可調式麥克風收納的位置,比前代增加50%尺寸的6mm翻轉靜音麥克風,除了扳下後可依需求角度任意調整外(翻轉就能夠快速靜音),收音感度也是相當不錯(心型、單指向)。而比起前代G933採用Pro-G 40mm單體、新版的G933S採用了更大的Pro-G 50mm單體,搭配DTS Headphone X v2.0、7.1聲道環繞音效,打怪或跟敵人對戰的聽音辨位效果明顯。 同樣的,側邊磁吸外蓋卸下可以看到收納在其中的USB接收器(左耳),另一邊右耳磁吸外蓋中則是藏著鋰電池,採可拆卸設計,方便玩家自行更換。 由於同樣定位在電競區塊,也延續了前代的炫光風格,除了環繞左右耳的燈光外、側邊外蓋上的Logo G字樣也同樣會發光,玩家可透過LightSync RGB,自行自訂搭配遊戲的燈效風格,如果手上還有其他羅技電競週邊的話,也能夠設定同步燈號閃爍等等模式。 事實上小編剛入手G933S的時候,會覺得是否有點重量感?實際配戴後是覺得官方的379g重量還好(男生角度),由於改採了人造皮革材質,所以配戴上的舒適度是蠻不錯的,耳罩的包覆性也OK、不會有戴久了擠壓耳朵的不舒服感,戴上後的隔音效果也不差,固定性也妥妥的不會有輕易滑落的情況(可以透過左右的伸縮來調整合適角度。 優先測試的是在遊戲端,戴上後體驗打Game情況,吃雞、大逃殺之類的可以實際反映在這款耳機的聽音辨位特色上,算是十分清楚的可辨識,小編反覆的在數十場遊戲中體驗G933S的音效表現,搭配上高感度麥克風(那個翻轉靜音好用),的確是款讓玩家可以深切體會電競音效的遊戲耳機;除了遊戲之外總是免不了會用來看片追劇,這部分體現在增大至Pro-G 50mm的單體上就顯得有更優質的回饋,加上內建的DTS Headphone:X 2.0功能,要是玩家搭配大尺寸螢幕(甚至是曲面)透過G933S的加持,7.1環繞音效的表現力相當明顯,有助於沉浸感的提升;音樂方面的試用倒是比較主觀性,小編個人是覺得還不錯,當然不是拿來跟貴森森高檔音樂耳機相比,以G933S定位來看,算是兼具電競、追劇、音樂三項一體的玩家搭配好周邊了。 G933S除了可使用在PC/3C/Mac之外,還可以對應如Switch、PS4、Xbox one等遊戲主機與平板,而且G933S具備的無線範圍也頗大:室內15/室外20公尺,如果在家裡完全不用擔心臨時等隊友然後跑去倒茶上廁所會斷線了(瞎... 至於使用時間小編就沒有去計算到底充飽一次之後是不是真的可以用滿12小時(無燈效)、8小時(預設燈效),實測中是固定睡前充電,大概白天使用(上班)、回家後打Game追劇都還是有電狀態,燈效有時有開(遊戲時),這樣其實就個人的認定上已經相當長效了,真要沒電了也還可以透過3.5mm連接,或是乾脆USB線插著、邊玩也邊充。 另外,G933S的操控上也蠻方便的,左耳後方的熱鍵設計也可以玩家自行透過G Hub做設定,方便切換以及直接調音(或靜音),這一點對於電競玩家來說是頗優的。 想要G933S的進階功能則需要安裝羅技G Hub軟體,可從,安裝後就可以看到在桌面上的快捷鍵囉!基本上只要連接上G933S就可以看到相關資訊出現在G Hub的主畫面上,其中的設定擋有蠻多選項可以操作的,玩家可以依個人偏好來做設定,包括左耳上方的熱鍵設置(G1/G2/G3),另外,玩家可以透過其中的「測試環繞音效」選項來實際體驗一下G933S 7.1環繞音效的特色與DTS 2.0,算是Logitech的官方貼心之處。 如果玩家手上還有其他Logitech的產品,也可以作為搭配,要是有G910、G903鍵鼠的話,那就等於組成G9系列的套裝囉! 廠商名稱:Logitech - 羅技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12-300 廠商官網: ------------------------------------------------------------- 【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正式開創!】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USB-C轉接、具備AI降噪和低延遲,ROG Strix Go 2.4無線電競耳機動「耳」聽
ROG近年來持續有針對無線電競產品做許多著墨,包含先前全新推出的ROG Chakram電競滑鼠就是其中一個不錯的例子,ROG周邊至今已經可說是一個非常完整的生態系,至於電競耳機方面,至今ROG也已經推出過許多產品,包含ROG Theta 7.1、ROG Strix Fusion 500、ROG Strix Wireless等等,ROG電競耳機的數量幾乎不輸給其他的周邊產品。 不過今天小編要來介紹的是它們近期全新推出的ROG Strix Go 2.4無線電競耳機,主打AI降噪和USB-C連接埠,前者相信不用多作介紹,AI降噪的功能主要應用在麥克風上;而USB-C連接埠的選擇則是除了可以讓Strix Go 2.4能夠在包含電腦、筆電、智慧手機/平板、家用遊戲主機等多平台上使用以外,也能具備快速充電的功能,整體來說使用彈性更佳。 從外觀上來說,ROG Strix Go 2.4本身是採用低調的全黑設計,但在ROG、信仰之眼以及調整帶的部分採用銀色亮面設計,低調中帶點華麗感,但整體來說給人的感覺是非常簡潔有力的,這點對比ROG先前的電競耳機設計就有著滿大的差別。 至於聲音表現的部分,小編嘗試在手機、電腦以及Switch上測試,延遲表現並不明顯,雖然偶爾還是會有聲音跟不上畫面的問題,但就無線耳機來說延遲已經非常低了,平均大約不到0.5秒的時間。另外,在聲音的表現部分,耳機預設因為內部搭載ROG自行調校的ASUS Essence 40mm驅動單體(釹磁鐵),基本立體音效表現不錯,低音部分可能稍嫌弱了點,但能夠藉由軟體EQ做其他調整。 另外在AI降噪的部分,ROG Strix Go 2.4是有搭載AI降噪功能的,主要是麥克風的部分。這部分小編自己在使用時預設就已經是開啟的狀態,不過玩家們也可在軟體中進行確認和開啟。至於實際的音效體驗,小編以一般電競耳機和ROG Strix Go 2.4和朋友聊天,後者在音訊的清晰度表現上確實有比較好的效果。再者,ROG Strix Go 2.4相較於一般電競耳機的另一個優勢是,雖然有提供獨立的外接式麥克風,但耳機本身的右側也有隱藏式的內建麥克風,讓玩家不必依賴吊桿式麥克風即可隨時隨地進行通訊,且兩者都支援AI降噪技術,使用上更有彈性。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xKKSPozuy4 ▲ROG官方也有提供AI降噪功能開關的教學。 整體來說,ROG Strix Go 2.4在外觀上一改過去ROG電競耳機的形象,改走低調的外觀,簡單有力的外型搭配黑色的設計,讓耳機本身更有質感。而在內部的硬體規格上,基本的音效表現因為有ROG獨家調校的ASUS Essence 40mm驅動單體的緣故,音質表現不錯,如果低音覺得不足的話,也可藉由軟體做後天調整。不過規格上值得注意的一點是,ROG Strix Go 2.4在3.5mm耳機孔和無線模式下,針對耳機頻率響應的部分有兩種不同的規格,有線模式下的頻率在10~40000 Hz、無線模式下則是有20~20000 Hz,理論上來說有線模式下能夠在高低音頻下聽到更好的結果。 ROG Strix Go 2.4這次採用輕量級的外型設計,加上方便收納的隨身包,並且又提供最長25小時的無線續航時間,不管玩家是要用來作為一般日常用耳機聆聽、還是做為電競耳機使用,都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 【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正式開創!】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電競Ultrabook首部曲:搭載10代i7與GTX獨顯,Razer Blade Stealth 13 “2020版”開箱
一般人的印象可能認為電競筆電,就是外型厚重、造型太高調、太多燈光一直閃,而且玩一下子很快就沒電。的確,3、5年前的市場態勢大概就是這個樣子,不過隨著科技的進步,這一兩年的電競筆電發展,已經逐漸突破上述的限制,可以做到跟Ultrabook (輕省筆電)那樣,具備更輕薄、效能更好,且電池續航力更長久等特色,同時還內藏電競基因,讓玩家們平常可以當成一般商務工作機,閒暇時亦可當成電競機,買一台抵兩台! Ultrabook是Intel的商標,其定義一系列輕省筆電所需具備的規範,在2011年首次公佈時,就要求筆電厚度必須小於21mm (14吋機種)或18mm (13.3吋機種)、電持續航力5小時以上,且從休眠模式快速回復必須在7秒內。因此廠商在設計符合Ultrabook規範的筆電時,在輕薄、效能與省電方面都有全面兼顧!然隨著近10年來的發展下來,Ultrabook已經越走越輕盈,甚至15.6吋的機種也已能做到18mm以下了,還搭載最旗艦級的CPU與GPU,並內建USB 3.0或Thunderbolt等高速傳輸埠。 Razer (雷蛇)是一家頗具實力的系統廠商,他們推出的各式電競筆電,在玩家圈裡擁有不錯的口碑。其推出的各種等級的電競筆電、創作者筆電,都極盡所能的將時下最強的硬體規格,塞入小小的筆電內部,使其在小小身軀下,也能擁有野獸般的狂暴效能。此外在Ultrabook產品線中,也有令人像是2019年推出的Razer Blade Stealth 13,便以其輕薄的造型,搭配可以透過Thunderbolt 3來外接顯示卡,使其能夠帶出門工作,在家玩遊戲! 如今,隨著Intel推出第10代Ice Lake-Y行動處理器,以12~25W TDP的超低功耗,再搭配NVIDIA Turing Max-Q系列的30~50W起的超低TGP功耗,讓以往幾乎與遊戲絕緣的Ultrabook,也能兩者兼顧,在以輕省為出發點的前提下,同樣具備執行3A級遊戲大作的能力。 像是Razer這次全新2020年版的Razer Blade Stealth 13 GTX Edition,便是以全球首款Ultrabook電競筆電為主要訴求。先來看看規格吧!其內建Intel第十代10nm的Core i7-1065G7四核心處理器,搭配NVIDIA GeForce GTX 1650 Max-Q顯示卡4GB GDDR5,在系統記憶體方面則是內建16GB的LPDDR4-4266,儲存裝置則是提供512GB NVMe SSD,再搭配Full HD窄邊框的13.3吋霧面螢幕(支援100% sRGB 色域),搭配具有Razer Chroma燈光效果的鍵盤,讓這款超便攜猛獸,也能成為電競玩家(或內容創作者)的首選之一。 在外型方面,與前代一樣,機身採用鋁合金一體成型設計,透過CNC機器精密銑削,其黑色經過陽極處理,深入到鋁材的亞分子層,將耐用度提升到最高等級,加上同色系的Razer Logo,呈現出低調又霸氣的風格,機身具有15.3mm的厚度,重量才1.42kg,賦予玩家隨處暢玩遊戲及進行內容創作,同時搭配Dynamic Display Switch功能,可動態切換獨顯與內顯,使該筆電得以在電池續航力與效能間取得平衡。 除了黑色款之外,Razer另有推出Razer Blade Stealth 13 “Mercury White”的機型,該款就是沒有內建獨顯的機種,玩家依然可透過25W功耗的CPU所內建之Iris Plus內顯,來執行各式創作軟體。其白色外殼同樣經過陽極處理,優雅耐用,整體呈現更低調的美感。 在鍵盤方面,採用大面積按鍵設計,具備N Key Rollover 防鬼鍵技術,並搭載了自家的Razer Chroma單區RGB燈效,可搭配支援的相容硬體,以及Razer Synapse軟體,來達到燈效同步,更可設定鍵盤巨集功能,以打造出極具個人化的電競戰機。此外,下方的Microsoft精準玻璃觸控板,提供精確的觸控手感,並支援多點觸控,就算外出時沒帶滑鼠,也能透過觸控板來精準控制滑鼠,以便工作或玩樂。 再來看周邊連線方面,提供了1組USB 3.1 Gen.2 Type-C埠(支援100W USB PD快速充電)、2組USB 3.1 Type-A埠,以及1組Thunderbolt 3 (提供40Gbps頻寬)等連接埠,可以連接各式周邊配備,搭配額外的USB-C Dock產品即可擴充更多的USB、網路埠、視訊輸出埠,以輕鬆連接更多周邊。若想擴充顯示卡戰力,只要透過該Thunderbolt 3埠連接到外接顯示卡(如Razer Core X),即可馬上提升繪圖效能,用更高解析度並透過大螢幕來玩3A遊戲大作。 至於音效方面,內建了4組喇叭與智慧型擴大器,提供極具臨場感的音效震撼。Razer這次在鍵盤左右側各配置2組向上投射的立體聲喇叭,搭配智慧型擴大器,可提供更優異的強化音效與清晰度。搭配Dolby Atmos音效技術,就算不戴上電競耳機,也能聽到逼真的立體環場效果。 在無線連線方面,直接內建Wi-Fi 6 (802.11ax)網路卡,讓玩家可以高速連線,實現無線連線對戰。此外也內建720p HD的Windows Hello紅外線相機,搭配內建的麥克風陣列,賦予玩家能免輸入密碼直接用快速臉部辨識來登入,或者拿來進行視訊會議,甚至開直播都很方便,讓玩家們就戰鬥位置快速就定位! 在軟體方面,Razer同樣提供更多精彩的操控工具,讓玩家打造出個人風格與特色。在Razer Cortex部分,就像是系統控制中心,可以檢視系統、對系統進行最佳化,此外更可掃描出硬碟內的遊戲,透過其遊戲加速器來為系統調整至最佳狀態,以便全速執行該遊戲。 至於全新的Razer Synapse,則是整合式軟體中心,可調整系統效能模式(平衡、省電、遊戲),控制風扇轉速,調整螢幕更新率等等。在Synapse頁面,整合並控制各種相容於Razer Chroma周邊裝置的RGB燈效,透過其Chroma Studio還可以自定燈光效果,或透過Chroma Visualizer來設定視覺化效果(例如波浪)等等,當然設定巨集鍵,幫助玩家完整客製化自己的使用情境。 Razer如何能將最新CPU與GPU塞進這麼小的筆電裡面,以下直接拆開來看看吧!這次2020年版本採用新的散熱系統設計。搭配了雙風扇設計,每顆超薄風扇具備44個葉片。中間兩條銅管來分別覆蓋整個CPU與GPU還有記憶體,以及下方兩組銅片分別幫其餘發熱元件(如供電模組)來散熱,並將熱量導入兩旁的68片鋁散熱鰭片。將風扇與散熱片取下之後,可以看到Razer這次將GPU、VRAM,以及CPU、DDR4 DRAM等晶片都直接焊在主機板上,如此一來,不僅可縮小佈線面積,降低延遲。由此可看出Razer精湛的設計功力! 這次搭載的Intel第10代Core i7-1065G7處理器,採用10nm製程,Ice Lake微架構,為4核心/8執行緒的設計,基礎時脈為1.3GHz,爆發時脈達到3.9GHz,L3快取為8MB,TDP(功耗)僅15W。內建Iris Plus內顯,基礎/爆發時脈為0.3 / 1.1GHz,4K支援到120Hz。在一般桌面模式下可以開啟此模式,以提升電池續航力。 至於旁邊的NVIDIA GeForce GTX 1650 Max-Q獨顯 (代號N18P-G0-MP-A1)則是GTX 16系列的基礎版本,主要針對Ultrabook所打造,其具備1020MHz / 1245MHz的基礎/爆發時脈,搭載GDDR5視訊記憶體共4GB,時脈高達1750MHz,可應用各種新一代3A遊戲的運算需求,讓遊戲跑得更順。 下方可以看到一組LITE-ON CA3 512GB M.2 SSD,以及Intel Wi-Fi 6 AX201無線網卡。前者採用NVMe PCIe 3.0 x4架構,具備高達3000 / 2000MB/s循序讀寫能力,可應付遊戲的大量存取需求;至於後者可支援802.11ax + Wave 2 (160MHz通道)技術的M.2 2230規格無線網卡,最高可達到2.4Gbps的傳輸能力,同時也支援藍牙5.0技術。 實測方面,我們以各種測試軟體來進行測試,以下透過圖片來說明這次的測試結果。 從上述的效能表現中,可發現各種測試成績都非常優異,3D遊戲也可順暢執行。至於電池續航力,透過PCMark10最高獲得8小時46分的成績,因此這台筆電可算是高效能應用,且可以全天候使用的機種,帶出門不須擔心電力不足。要是擔心電池不夠用的話,只要隨身攜帶有支援到100W PD的行動電源即可,這樣就不需要帶變壓器了。不過,Razer的變壓器其實也滿小滿輕的就是了!若外出的地方有插頭,建議帶變壓器就行了! 整體來說,Razer可說是打破玩家們認為Ultrabook就是玩不動game的刻板印象,邁出Ultrabook電競筆電的第一步,以這次Blade Stealth 13 2020版來說,其搭載Intel最新第10代10奈米的Core i7-1065處理器,搭配NVIDIA GeForce GTX 1650 Max-Q獨顯晶片,兼顧了效能與省電需求,同時又能維持Ultrabook的輕盈體態(重量僅1.42kg、厚度僅15.3mm),賦予玩家一機抵兩機的需求,讓玩家可以工作兼顧玩樂,效能不夠一樣可以外接顯示卡來強化戰力,可說是2020年輕薄型電競筆電中的絕佳選擇。 Razer Blade Stealth 13 2020版規格列表: ● Windows 10 家用版 ● 第 10 代 Intel Core i7-1065G7 四核處理器 ● NVIDIA GeForce GTX 1650 Max-Q Design (4GB GDDR5 VRAM) ● 13.3 吋 FHD 霧面,4.9mm細邊框 ● 儲存裝置: 512GB ● 記憶體: 16GB 雙通道內建記憶體(固定) ● 電池: 最長 8 小時,53.1Wh ● 鍵盤搭載 Razer Chroma 單區全按鍵背光 ● 陽極處理的黑色外殼,同色系 Razer 標誌 ● 15.3mm x 304.6mm x 210mm 廠商名稱:Razer 雷蛇 廠商電話:(02)2341-1038 廠商網址: 建議售價:63,990元起
-
【4/1愚人節】搭載AI智慧偵測、RGB投影顯示資訊,Razer OVERWATCH DEATHADDER ELITE滑鼠打造極致生活品質
AI智慧時代到來,越來越多科技產品開始導入AI運算功能,除了能夠更快速的提供資訊以外,也藉由其深度學習的特色,可以做到個人客製化的能力。知名電腦周邊廠商Razer看準這塊市場,在自家OVERWATCH DEATHADDER ELITE電競滑鼠上導入了AI智慧運算,玩家在把手放上滑鼠的那一刻起,就會啟動AI即時感知,藉由神經元的運算,玩家在手部完全不會感到疼痛的情況下,滑鼠就已經開始掃描您的身心靈健康狀況,即時為健康做把關。 OVERWATCH DEATHADDER ELITE電競滑鼠搭載Razer最新AI智慧即時感知偵測技術,玩家手放上滑鼠以後,藉由AI運算下,滑鼠會將資訊傳入推論引擎進行分析,再藉由內部導入深度學席的類神經網路技術,以後台的網路爬蟲程式連結資料庫,即時告知提醒使用者身體健康狀況。 此外,滑鼠本身的RGB燈效也不再單單只是燈效這麼簡單,新一代Razer Chroma 101系統將燈光轉換為投射功能,再蒐集完玩家資訊以後,玩家可選擇直接藉由RGB燈效將身心靈健康指數投射到桌面上即時觀看,包含心跳、血壓、血糖、甚至各項細部身體指數都能在軟體中設定自由顯示,確保玩家能夠無時無刻直接了解身心狀況。 Razer表示Chroma 101系統的概念已經鋪陳多年,傳統玩家單純認為RGB僅是RGB的時代已經過去,新一代燈效將不單單只是視覺效果,而是要能為玩家提供更多的資訊輔助,同時又能兼具潮到出水的外型才是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案,Razer在電腦周邊市場多年來布局,Chroma 101系統可說是Razer致力於以打造玩家生活品質的集大成結果,未來將會陸續提供更多功能。 *本文是依照網友欒彦儒的創意發想衍生而出,也恭喜將獲得由Razer贊助的OVERWATCH DEATHADDER ELITE滑鼠。 詳細領獎方式及得獎者名單,請參閱PCDIY!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pcdiy/) 正式得獎公告。 贊助單位:Razer 獎品:OVERWATCH DEATHADDER ELITE滑鼠 市價:2,890元 官網連結:
-
AMD 7nm筆電超越地表最強、Ryzen 9 4900HS效能續航破表,ROG Zephyrus G14電競筆電開箱評測
AMD先前在CES 2020的時候首度發表了全新Ryzen 4000行動版處理器,詳細的硬體規格也已經在3/16時正式公布,這次,分別主打輕省市場、效能市場、效能與輕省兼顧市場。而伴隨這些處理器推出的各式筆電也將在近期陸續推出,AMD預期將藉由這一波Ryzen處理器重新站穩筆電市場。 而小編手上也收到了搭載這一波處理器系列中最高階Ryzen 9 4900HS的ROG Zephyrus G14電競筆電,先前在華碩CES 2020中也有跟大家,現在終於有機會拿到手上囉!馬上來幫大家先開箱一波吧! 首先先來從外觀上看吧!這次ROG在設計上雖然維持了先前西風之神一貫的一刀流設計,將上蓋從中斜切、勾勒出兩種不同樣貌的設計感,但這一次和以往的西風之神有幾點不同。在配色上引來超簡潔的月光白,利用金屬日蝕灰和泛有珍珠光澤的色調作時尚搭配,這也讓這款電競筆電跳脫傳統,不再單純只是狂野硬派電競,更多的反而是走入潮流,藉此帶動另一波流行。 另外,以往ROG的信仰之眼也不直接放在上蓋了,取而代之的是位於上蓋左下方的ROG潮流鏡面銘牌,這和許多潮牌的設計也是相同的概念,ROG表示這樣的設計是希望能夠讓更多的玩家了解「ROG品牌」,ROG已不再只是「電競品牌」,而是一個「精品品牌」的形象。 最後,上蓋另一大特色就是一刀流上半部採用CNC銑削技術,在鋁合金外蓋上鑽出6536個小孔,成為點狀矩陣的設計,是華碩稱為「AniMe Matrix LED」的布局,其內部是一整片的Mini LED,華碩將它應用在筆電上蓋,可藉由客製化的方式,讓玩家自由自訂上蓋文字,炫炮至極!(不過本次收到的版本並不支援這個功能就是了QQ) 來到G14底部,這次它本身雖然沒有提供太多的升級空間,不過玩家們如果想要拆開底部自行清潔的話仍是非常簡單,只需將底部的螺絲卸下後就可窺探內部囉! 接下來就是眾所矚目的效能實測部份了,尤其相信玩家們最期待的絕對是在處理器的部分。先快速說明這次收到的G14所搭載的硬體規格,處理器部分是Ryzen 9 4900HS,顯卡則是NVIDIA GeForce RTX 2060 Max-Q,記憶體部分搭載了16GB DDR4-3200,由於AMD 7nm加持的緣故,這也是我們首次在主流電競筆電中看到記憶體時脈衝上3200 MHz,可以預期整體的效能也因此獲得提升。而SSD部分則是搭載1TB PCIe 3.0 SSD(筆電還沒到PCIe 4.0啦XD!)。接下來就用圖片帶玩家們直接看效能囉! 簡單從上面的數據整理一下吧!遊戲的部分因為是顯卡的關聯性較高,這部分雖然是採用Max-Q版本的RTX 2060,但對應FHD 120Hz螢幕,多數遊戲基本上仍是小菜一碟,要達到穩定流暢的表現不難。不過處理器的效能全面提升,則是這次G14最大的進化關鍵,7nm加上8C/16T的配置,基本日常的運算絕對無憂,在多執行緒的輔助下,要用來做影像處理也是能夠應付得宜。若單就數字上來看,4900HS基本上可以擁有桌上型電腦9900K處理器的效能等級,這樣的對比在筆電上出現可說是非常驚人的。 再者,電池續航力的提升在這一代也非常明顯,以往西風之神較為人詬病的一點就是電池續航力一直以來都比較不足,雖然一直有在進步,但直到這次搭載了4900HS以後,才找到最完美的平衡,小編認為ROG沒有選擇攻上最頂級的4900H是對的,4900H處理器的功耗比4900HS還要多10W(達到45W),但在實際的效能表現上兩者相去不遠,但多出來的10W功耗勢必會對續航力造成影響。因此,這次G14因為有了4900HS的輔助,在整體的操作彈性和遊玩體驗上,比起以往的Zephyrus系列筆電都還要好非常多。 最後來個總結,ROG西風之神筆電自從第一次推出以來至今已將近5年的時間,其效能一直都是眾電競筆電的佼佼者之一,這次搭載Ryzen 9 4900HS更是讓筆電效能與續航力再次更上一層樓;而在設計上的創新也一向是華碩的重點之一,這次雖然並未在螢幕上直接使用Mini LED面板,但在上蓋的部分同時延續一刀流設計和加入客製化極限,此外又導入和以往比起來少見的月光白設計,打破以往ROG給人的單純電競形象,進而形成電競潮牌的新形象,除了熱愛電競的ROG粉絲以外,即便是一般的民眾也能被這次的G14吸引。 另一方面,AMD藉由這次7nm製程進軍電競筆電市場,也將扭轉以往對玩家「筆電選Intel」的刻板概念,畢竟在AMD Ryzen 4000系列筆電全面來臨以後,其採用7nm製程搭配AMD SmartShift智慧切換技術,能在效能與耗電上做平衡,讓玩家想效能有效能,想省電則省電,以同樣都配置NVIDIA獨顯的設計來看,AMD筆電又快又省,讓Intel筆電的勢不再。 因此,接下來的電競筆電市場,將會迎來AMD新世代,玩家在選擇筆電時,將不再只有一個選項可以選擇,AMD筆電也將成為優秀選項,以這樣的勢頭來看,下半年的筆電市場將迎來AMD和Intel的直接對決,但這次AMD來勢洶洶,Intel若還沒準備好的話,筆電市場的市佔率將會有大翻轉。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 【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正式開創!】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最多人點閱
- 華碩ROG SWIFT PG279Q螢幕實測開箱,27吋G-SYNC電競顯示器中的優質精品!
- 技嘉GIGABYTE G27Q實測開箱,27吋IPS 2K解析度搭載144Hz更新率,平面電競螢幕!
- 華碩ROG SPATHA電競滑鼠實測開箱,有線無線皆夠炫!
- 圓剛AVerMedia易錄卡C985 LITE遊戲直播擷取卡,晉升專業實況主最佳工具
- 技嘉AORUS FI27Q-X電競螢幕開箱動眼看,至尊級王者的視覺體驗!
- 純正電競元素延續、XPG首款電競筆電XENIA 15開箱評測,高質感外觀搭配高效能硬體
- ROG Zephyrus M「無懼.西風之神」效能實測,高規格又輕薄的電競筆電
- MSI 2WAY SLI HB BRIDGE L/M橋接器實測開箱,雙顯示卡發揮全速效能的神兵利器!
- 圓剛AVerMedia LGHD2直播擷取卡GC570實測開箱,專業實況主遊戲直播神兵利器!
- 年節寒假就是要打電動、NVIDIA讓爽度更上一層樓,feat AORUS GeForce RTX 3070 MASTER 8G
- 畫面由聲音掌控,Razer Hammerhead True Wireless Earbuds開箱
- ROCCAT SOVA電競膝上板實測開箱,客廳打怪練功最佳利器!